每次看到少林寺,大家总想到武功厉害,金庸小说也老写,咱们小时候看电影也觉得和尚都很神。现在都说少林寺和武术没那么大关系了,最火的话题是方丈释永信。有人怀疑他生活很奢侈,有人说他一切都守规矩。网上天天有人讨论他的吃饭问题,说他一定吃得很高级。其实翻一翻新闻,真让人有点意外。
少林寺那边方丈吃饭每天只有七块钱,这事释永信自己说过,不是别人瞎传。七块一天,大家都知道现在一顿饭下馆子根本不够,点奶茶都二十多块,还不够喝好一点的那种。他自己说就和别的僧人一样,一天里吃得很简单。早上就是稀饭加馒头,中午和晚上都只吃素,面食和蔬菜,没什么花哨。有些人就是不信,觉得他肯定吃好喝好,也许还偷偷加菜。其实人家明明公开伙食标准,有规矩,真干净也真省钱。
寺里吃饭其实很有讲究,不光是啥便宜就吃啥。都要念经,吃饭安静,碗筷该咋放就咋放,连谁先夹菜也有规定。“僧人吃饭要慢慢来,饭桌上不说话”,这是规矩,也是修行。不像咱们在家看电视聊天吃饭,有时候吃得也很快,图一个饱就完了。这里不是,只想着填肚子不行,还得心里安静清楚,每顿饭都做个反思。
(资料图片)
吃饭之前还有专门的仪式,大家都问是不是浪费时间,其实人家是想着别把吃喝当享受,也不让自己生出贪心。寺院规定“食存五官”,就是吃饭时想想粮食来得不易,也担心自己配不配这些饭,不让自己生出想多吃的想法,把饭当身体修养用的药,心里只想着修行,不为了享乐。有些老人最懂这道理,说过去家里有饭吃就不错了,现在年纪大了也不会奢侈。那种控制欲望和放下贪心,不是装的,都是真干。
“释永信说自己伙食一天就七块钱,大众其实觉得难以置信,毕竟现在外面随便买点吃的都十几块还不一定够。”
很多人还会关心,咱们去参观能不能吃寺里饭?其实可以,不过不是七块钱,最便宜一次五十元。荷叶豆腐、吉祥三宝还有罗汉汤,吃完不饱加米饭都要多掏两块,纸巾还要两块。有时候有人觉得贵,其实寺里游客饭本来就是体验,愿意尝尝就试,不愿意就自己带。五十块钱都顶僧人七天伙食了,全是自愿。问多了佛教是不是做生意,大家自己算账心里有数。
“游客体验一顿饭五十块,和僧人七块一天比起来,大家都会想到底有没有必要,这也是少林寺现在让人议论的地方。”
还有人会说,为什么寺庙反而消费这么高,一边生活清淡一边又开放体验。其实寺里吃饭规矩还是老样子,斋堂吃饭得念经,静静地坐,挑菜也不能随便。过去有老人进寺庙还真不太敢随便多吃,觉得这里有自己的规矩。方丈跟大伙一样,也没啥特殊待遇,从伙食标准到吃饭方式都一样,主要就是清淡朴素。
“有人说寺庙做斋饭体验是顺应了现在的商业化趋势,也有人觉得佛教就得这样,养活自己没啥错。”
整体看现在寺庙吃饭,普通僧人都是北方面食加蔬菜,天天转不出新花样。这些东西咱们小时候也吃过,老一辈人都知道,没啥油腻的,健康又便宜。那些问少林寺是不是有山珍海味,或者方丈悄悄享受,其实都是想多了。寺里菜谱出来就在那里,“早餐就是两碗黄粥,午饭馍和稀饭,晚饭杂面菜半碗”,大学生都嫌不够,人家和尚吃得却惯了。这就是真实习惯,说多了没人信,不信的可以看看寺里公开资料,手机上搜一搜都有。
其实大家感觉生活有时候成了拼吃喝,看谁吃得好吃得贵。寺庙最吸引人的就是这份淡然,七块钱伙食过一天,和城市里各种花样食品相比就简单太多。上班族不信,说自己加班后还得点外卖,最便宜也得十八块。退休老人觉得寺庙生活其实挺安稳,没什么复杂事。
关键还是吃饭能看出人的心态。寺庙那套吃饭的规矩和每个人生活习惯不一样,有些人想体验一把,也会试试五十块的斋饭。吃完发现味道一般,仪式感多一些,其实就是感受一种不同的生活。年轻人拍照片发朋友圈,老人吃着觉得清淡有人情味。确实有些人是奔着新鲜感来的,觉得还有点意义。
“少林寺的方丈其实吃得不比你我多,七块钱一天,朴素得很,心里有数,不为那些花哨的。”
有时候,生活简单才是真舒服。大家都知道寺庙要养活自己,这才把斋饭体验价定高点,让想来的游客有选择。有人觉得值,有人觉得不值,这都是各自的观点。释永信那一套日常,其实也就反映了老一辈吃饭的规矩,我们家里老人过去一天吃三顿饭顶多十来块,也没啥大的讲究。
现在大家吃饭很快,也没那么多仪式,工作繁忙,关心的就是怎么吃得饱。但对寺庙来讲,生活清淡点还真没啥坏处。年轻人不习惯,老人多半懂。可能下回你点外卖时还会想,有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。生活里简单一点,像寺庙那样踏实也挺好。
你怎么看寺庙吃饭这事?有时候觉得把生活过得慢点挺有意思。谁有好想法,也可以下面留言说一说。